原生圖形介面對軟體使用率之研究

標題亂掰的XD。

在我使用Mac之前,在相關討論區爬文已久,觀察到一個現象,即Mac用戶對於某套軟體是不是採用Mac原生介面顯得相當在意,一直以來我對此感到相當不解,凡是有軟體它呈現的視窗元件或整體設計不同於一般Mac下軟體呈現的觀感,滿分5顆星大多只會得到2~3顆星的評價,而且國內外皆然,不過遊戲和男子漢用的CLI的軟體或程式例外,所以一票移植到Apple X11下的軟體使用率都奇低。

一直到我有了Mac之後,才了解到那類非原生介面的軟體操作起來真的很奇怪,整個就是不順手,而且與Mac超美的介面相較之下顯得特別的醜,X11下的軟體效能不佳跟穩定性也是問題,真的很難讓人有慾望去用它。(不過我還是裝了GIMP和Inkscape,因為真的找不到替代品。)

後來我想了想,回憶起來早期Java程式在Windows下的介面是長這樣的:


其實這是現代的樣子,以前還更醜,只是我找不到圖。

看了也有種不太想用的感覺對吧?

再舉個例子,Linux的下的某些軟體還保留著OpenStep時代的樣貌:

網路上隨便抓的,版權ㄎㄎㄎ。

類似這樣的程式,相信Linux的用戶看了也會望之卻步吧?

所以說,隨著技術的演進,像Java這樣跨平台的程式採用的GUI就開始會隨著母系統而改變,在Mac OS下就穿Mac的外觀,Windows下就穿Windows的外觀,Linux下就看是QT還是GTK了,下面這是也是用Java寫的muCommander在各系統下的抓圖:



是故,使用原生介面與軟體之使用率呈現正相關XD。

印象中老地方冰果室很久以前也是有寫過這主題,是舉Skype為例,但是我懶得翻了/_\。